第376章老臣-《木子的北宋生活》
第(3/3)页
老相公微笑道:“陛下既然记得,那又来问老臣做什么?”。
老赵若有所思的点头道:“若论编练军队之事,无人能出志远之右,朕当下旨询问”。
老相公道:“正是此理,治军之事问那小子就对了”。
老赵沉默一下又道:“爱卿……”,却又说不下去了。
老相公道:“陛下可是想问何人可为首相?”。
老赵惭愧的点点头。
他自然知道老相公过不去今天了,对于谁接替首相位置,问一下他的意见这是他今天来最主要的目的。
按理他不该问,因为首相之位太过重要,也太过于特殊,皇帝问一个要离世的臣子这件事会让臣子的名誉受损。
因为如果臣子推荐了继任者皇帝不用,等于打了故去者的脸,让他身后名受损。如果皇帝用了,继任者却没善终,等于说臣子的眼光不好,也是一样的后果。
就算皇帝用了,继任者也干的很好,故去的臣子却会落下结党把持朝政的嫌疑,因为继任者会对推荐者的后人多加照拂,也必须多加照拂,因为他若不做,就是忘恩负义,做了,还是有结党之嫌……
这是一个官场潜规则,为了大家脸面上好看,皇帝通常不会问一个要离开官场的臣子的意见,但老赵还是想问一问。
老相公道:“韩琦过刚,暂不适合为首相,老臣以为陛下当召回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为平章事,让韩琦任同平章事,这样再磨砺几年,待老臣致仕,韩琦再接任较为稳妥”。
老赵抚掌道:“爱卿所言,甚合朕意,真乃老成谋国之论”。
老相公没有避讳,而是直接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意见,这也让老赵更加敬佩他的一心为公之心。
一阵急促的咳嗽声过后,老相公脸上的红润迅速消退,声音也急促了一些。
努力平息一下气息,老相公有些着急的道:“国事已经说完,陛下回宫去吧,老臣还有些事要与犬子交代”。
老赵真切的道:“老爱卿,让朕送你一送吧”,他是真的想送一送这位老臣,让他走的更加风光一些,这样或许能酬谢他为国操劳的功劳。
老相公却道:“陛下,此事万万不可,让小儿送陛下出府”,说完唤小儿子过来送皇帝出府,同时令大儿子过来,他有事要交代。
人家要说家事,老赵只得离开。
按规矩,皇帝可以吊唁臣子,但通常不能探望得病的臣子,更不能当面看着臣子离世,道理很简单,怕传染上疾病。
老相公明显已至弥留,却强行将他赶了出来,明显是不想破坏规矩。
刚刚踏出府门,后院传来了震天哭声,大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去了……
老相公的一生很是特殊,读书天资一般,三十多岁考中进士,名次也只是个中游水平。
后来入仕为官还是普普通通,没有什么天才的闪光,也没什么惊天大功劳,而是一步步的升迁,直到一步步走到中枢,却迅速显示出了令所有人敬佩的能力。
首先就是稳,身为宰相,从不慌乱,越临大事越冷静,而且总能在纷乱复杂的局面中抓住重点,从而解决问题。
老相公从县令到宰相一步一个脚印的仕途经历,天下少有什么事他不懂的,没人敢在他面前打马虎眼,再加上深厚的资历,老赵突然发现,原来他才是最适合的宰相。
大宋这几年风风雨雨,每逢满朝上下束手无策或者吵闹不休的时候,老相公总能站出来一锤定音,坚定的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。
所有人都习惯了有这个老头子给大伙拿主意。
而现在,他离开了。
第(3/3)页